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图书馆>>校园书吧
【名师】李镇西
发布时间:2009/4/9 0:00:0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生物组2

    李镇西 四川乐山人。1982年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乐山一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1991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2000年到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6月博士论文《民主教育论》获得通过,并完博士学业。2003年获得四川省 和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后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到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书(做班主任),并任该校副校长。已发表数百篇文章,相继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12部专著作。1998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代表作品】

《李镇西教育文丛》(含《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

     《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100封信》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随笔选》

     《花开的声音——我班的故事》

     《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散文随笔选》

     《e网情深――李镇西网络教育随笔选》

     《与梦飞翔――献给中学生》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

     《教有所思》

     《民主与教育》

其中,《爱心与教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获中国图书大奖。

 

【名师故事】

我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吗?

     中午,三个初二的女孩子敲开了我的办公室:“李校长,我们想和你聊聊。”虽然本期没有当班主任了,但我还是非常乐意和孩子们直接接触――这也是我坚持要当然一个班的副班主任的原因。三个女孩子向我倾诉了她们在家的遭遇:父母平时只知道打麻将而不关心她们的学习,更不和她们沟通,但如果她们成绩没考好,便来招来父母的打骂。说着说着三个女孩子都哭了。听了他们的哭诉,我给了他们一些开导和建议。最后,她们擦干了脸上的泪痕,微笑着和我告别了。

  三个女孩子愿意向我倾吐她们的苦闷,我非常感谢她们对我的信任。可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她们没有找她们班主任老师谈心呢?在和他们聊的时候,我问过她们这些苦闷去找过班主任没有,她们说没有,因为不想给班主任说。作为校长,我不便在学生面前过多地谈论她们的班主任,但他们走了之后,我却忍不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她们的苦闷班主任知道吗?这样的班主任也许不是个别的

——每天天不见亮就来到学校来到教室,和学生一起做清洁卫生,看着学生早自习;然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间操、午休、自习课都陪着(守着)学生;下午放学后,还往往把学生留在教室里反复强调班主任认为应该强调的话,一直忙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这样的班主任,抓班级事务可谓巨细无漏,一天下来往往身心俱疲。他们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他们的工作越做越细,可是,他们离学生的心灵却越来越远。她们的好心还不一定能够得到孩子们的理解,相反他们的事必躬亲往往让学生觉得烦――这样的班主任冤不冤呀?

  每天都和该子在一起,却不关注因而不知道孩子的心灵世界;越是认真负责,孩子们越是反感。这是我们现在许多班主任的悲哀之处,甚至是悲剧所在!

  注意,我这里用了“悲剧”这个词。这绝不是夸大其词或耸人听闻。对于教育者来说,没有比不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灵世界更为悲哀的了。这种悲哀往往会导致心灵的悲剧乃至人生的悲剧――

  20年前,我所在的城市有一个叫宁小燕的高一女生自杀了。我听了这个消息,第一个反应是:她为何自杀?朋友的答复是:“没有原因。”我自然无比惊讶,因此第二个问题油然而生:“这个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怎样?”答复是:“品学兼优。连续两届市级三好学生,学校团委干部……”我更加惊讶。“没有原因的自杀”,“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两点引起了我研究的兴趣,于是我前往这个女生的学校进行了详尽的采访。我采访了她的老师、同学,并得到了她两年的日记和作文作业,经过半年的研究,我得出结论,宁小燕之死,就法律意义而言,只能由她本人负责,因为她的确是“没有原因”的自杀。但如果探究她思想发展的轨迹,我不得不说,是我们的教育把她推向了绝路――脱离心灵的谆谆教诲(她的日记中多次谈到老师的教育和她心灵的隔阂)、无视学生精神状态的空洞说教(这也可以在她的日记和作文中找到依据)、青春期溢满心灵的苦闷却无处诉说(她曾有很多话想对人倾吐,却始终没有也不愿意找班主任谈心)……我因此而写下一篇9000字的报告文学《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这篇报告文学在《中国青年报》第一版第二版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有不少中学生)参与讨论: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在热烈的讨论中,我注意到《北京青年报》上一位中学生题为《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毫无责任吗?》的文章——?我们的师长,当您千方百计地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时,您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

  当他们在黑暗中感到阵阵孤寂之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吟之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无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您不要再拿一些硬梆梆的正确的框框去套他们,不要幻想只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万事大吉。

  可不可以使环境宽松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别人有益的人生经验去疏导他们拥塞的心灵,可不可以不把学生们当作一部部受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请给他们以自信力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胆略;请给他们以一颗健康而有强大生命力的心脏;请给他们以一个清醒而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大脑;请给他们以一种积极而富于弹性的生活态度……

  这期待是给予我们的师长,也是给予我们自己的。

  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作受教育的“机器”,这就是孩子对我们的呼唤。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名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既然是“人学”,怎么可能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呢?

  作为“人学”的实践者班主任,怎么可能不是孩子最信任的朋友因而走不进孩子的心灵呢?

  还是在那场讨论中,一位女中学生来信中的几句话,至今还震荡着我的心灵:“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

  20年来,我常常问自己:哪些我讲的是脱离学生心灵的“正确的废话”?而哪些孩子们关注的,或需要我解答的,我却恰恰没有回答?

  究竟有哪些学生最急于解答的“恰恰没人回答?”为此,我多年前曾在自己所教的高一新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题:除了学习以外,目前你还有哪些最关心的问题得不到解答?

  结果,47名学生共提了106个问题,内容涉及人际关系,心理保健、性知识教育、宗教信仰、职业选择、国际政治、与父母关系、自我评价、社会性风气、男女感情、人格塑造、哲学流派、环境保护、生与死等等方面,而这些几乎全是我们当时学校德育内容的空白!

  现摘录其中一些片断如下──

  ☆ 好不容易考上重点高中,我却有了一种失落感受,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莫明其妙地自卑,这到底为什么?

  ☆ 我很想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什么样子。

  ☆ 近来不断听说有学生自杀,其中好些都是高材生,他们比别人成熟得早,更早接触和认识社会。我想知道,他们成熟得早是否是好事?他们成熟了,有思想,认识了社会,却跑去自杀。而那些成绩不太好、思想不“复杂”的人,却无忧无虑,生活得平稳。究竟谁好?

  ☆ 我很想与男同学建立一种非常真诚,但又绝不是爱情的友谊,但又不知道怎样注意分寸,怎样去交往。

  ☆ 人为什么要活着?古猿为什么要变成人?人死后是否就要到阴间?人要不死该多好。

  ☆ 我常常感到孤独,真想偷偷大哭一场。不知为什么?

  

  

  ☆ 我感到生活中处处是矛盾,为什么现在我国社会生产发展了,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淡薄了,各种歪风邪气更猖狂了?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  ……

  一颗颗稚嫩而纯洁的心,竟然沉受了这么多这么沉重的问题,该是多么的忧烦!如果这些忧烦憋在心里得不到排遗,那就更加苦恼了;若这些苦恼不但得不到老师的理解而且还受到责怪,那简直就是痛苦不堪了!

  一位外地中学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那么多的政治课、班会课、团组织生活,可从来不愿谈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这些问题一般也不愿问老师。有一次,我憋得受不了,缍鼓起勇气找班主任,他听了我的叙述,便给我讲了一大通‘要有远大理想’、‘要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你的苦闷难道还有张海迪遇到的困难大吗?’‘看问题要全面嘛’之类的套话,真是烦死人!更气人的是,几天后的一次班会课上,班主任不点名地批评了‘一些同学缺乏远大理想、心理灰暗、思想不够健康’……这不是把我往绝路上逼吗?!……”

  面对这位并未走上绝路的中学生,我感到悲哀:莫非我们的教育真的会走上绝路或者把学生的精神世界推向绝路?

  老师因自己传授的思想遭到学生反感而十分伤心,学生因自己关心的问题得不到老师的解答而万分苦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都感到离不开对方,然而现在都失去了对方!

  这正是德育的危机之一,也是德育的转达机所在──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来说,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找回失去的对方,正是改革德育的一个突破口!

  任何一位优秀的班主任都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学家”。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个性的教育,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技巧与艺术。因此,教育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善于走进中学生的心灵之中,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正如赞可夫所说:“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教师的谈话》)惟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以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最该想的是什么?

  应该是--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已经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换句话说,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此,所谓“教育”,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里的“服务”,首先是心灵的服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困惑需要请教生活阅历比他们丰富得多的长者,并获得有效的辅导;他们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苦闷,需要有人倾听;他们也有许多成长的快乐需要更多的人分享……而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理应成为孩子成长的辅导者、倾听者和分享者,理应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

  因此,每一个班主任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谈不上任何真正的教育!

 

  

  

【名师课例】

李镇西老师

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

地点:多媒体教室

老师:李镇西老师

听课:语文组全体同志以及部分其他学科老师

教学内容: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

教学过程:

(上课前,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死水》)

正式上课。

先做演讲。)

老师:今天应该哪位同学做演讲?掌声有请。

学生一:我今天要讲的是我对《再别康桥》的感想,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轻轻的我来了"这样的句子我非常喜欢,直到上学期我翻到了这篇课文,我当时有自己的心情,我一下子想到了三年前我初中老师给我读这首诗时的情景,我重新又阅读了一遍《再别康桥》,也觉得很好,有些同学说它没有男子汉气概,我觉得是侠骨柔情,也算得上是男子气概。(大家笑)

老师:我觉得他第一次是不错的,开始很有礼貌,一开始他提出了观点。对这一点我有一些感想,柔情有,侠骨何在?

老师:好了,现在我们评讲作文。

(板书:温馨的记忆) 

老师:昨天我和同学们说今天要作文讲评,同学们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用两节课。老师的作文评讲课是分十几个版块。今天我将推出六个版块。

多媒体演示:

榜上有名

佳作亮相

片断欣赏

出谋划策

恕我直言

老师试笔

老师分别介绍六大版块。)

老师:以后每次给大家写一篇同题作文。好了,先看第一个版块:榜上有名

多媒体演示:

** *** ***等

(大家鼓掌。)

老师:自然还有同学榜上无名,有些失落,不要紧,下次评讲作文可能你的名字就排在第一位,再次以掌声祝贺这些同学。

(大家鼓掌)

老师:我刚才说了,这是这次写得好和比较好的。有的同学会说,我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为什么这次没有推荐?不要紧,下次或许就会榜上有名。

(出示名单)大家猜测一下,哪个同学将获得奥斯卡奖?

(学生小声议论)

老师:有请裴丹同学登台亮相,朗读自己的作文:

(大家鼓掌)

裴丹:(读)

温馨的回忆

裴丹

从小到大,我的回忆几乎都很美好,有那么几个 不愉快的回忆也被覆盖了,要说温馨的回忆,大多都是父母留给我的。

我不知道父母是怎样认识的,我只知道从他们相爱的那一天起一直到今天,他们过得都很甜蜜,他们俩个看起来永远都那么恩爱。现在的他们早已经没有了年青时的浪漫,但是从一些小小的细节里,我都可以看得出他们当年恋爱的影子。

有一次,母亲因公事出差去山东,当时是冬天,母亲的衣服有些单薄了,所以父亲决定带母亲去买衣服,买的衣服的确不少,而且每件都是父亲亲自挑的,然而令我感动温馨还不是这些,在走进和走出商店的时候,他们一直都是牵着手的,而我只是静静地跟着他们,感受着这样一种特别的温馨,就连身边的事物都因为父亲的恩爱而变成暖色调了。

在上飞机前,父亲和我都去送母亲了,在去候机厅的路上,父亲很自然地接过母亲手中的旅行箱,而母亲也下意识地牵起了父亲的手,两人的动作很自然也很迅速,但是仍然给我留下了温馨的回忆。时间过得很快,已经到了上飞机的时间了,临走前父亲理了理母亲的头发,说:"小心点,别感冒了,多穿点衣服。""我会的,你放心吧,我走了。"几句简单不过的话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听起来歌谣般的柔和。

父母的恩爱,造就了一个温暖的家,为我留下了温馨的回忆,我想这也是我为何会感到幸福的原因吧。

(学生鼓掌)

老师:同学们听到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想?老师先问裴丹同学三个问题:第一,你怎么构思的?

裴丹:当时李老师布置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觉得,父母给我的回忆才是最温馨的。

老师:那么父母可写的事情很多,为什么会想到这个?

裴丹:

老师:除了这个细节表现他们的恩爱,为什么要写?

裴丹:

老师:我觉得这些细节很关键,平凡的事情才最温馨,只有平常的才是最感人的。

第二个问题:现在看这篇文章,你最得意的是哪些?哪怕只是一个句子?

裴丹:其实我觉得在一些细节上比较好,比如像我说母亲和父亲去商店买衣服的时候,牵手。虽然只是带过,我还是觉得很温馨。还有,我在第二段不知道父母是怎么认识的,那一段,我说他们早已经过了浪漫,但可以看到爱情的影子,这一段比较好。

老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部分最打动你?

(大家议论纷纷)

老师:还有两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在走进和走出商店的时候,他们一直都是牵着手的,而我只是静静地跟着他们,感受着这样一种特别的温馨,就连身边的事物都因为父亲的恩爱而变成暖色调了。"还有,上机之前:"几句简单不过的话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听起来歌谣般的柔和。"

老师:第三个问题: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不太满意。还可以改一改。

裴丹:我想可能是去山东到去商店买东西,这一段描写得比较粗略,还可以更细腻一些。

老师:非常好,谢谢裴丹同学带来了一缕温馨。接下来请王光贤同学读自己的文章。

(学生鼓掌)

王光贤:(上台读)

温馨的回忆

王光贤

在我成长的岁月中,回忆是极少的,因为我不善于同人们交往。要不是因为我成绩较好,可能连老师也不会和我成为朋友,所以关心我最多的当非父母莫属,父母关心子女当是理所当然,但是我的父母却付出了此一般父母双倍的爱。我感谢父母,把我送进这样一个好学校,这样的好老师。

听母亲讲在我才出生几个月我亲父就去世了,是母亲将我和两个哥哥抚养大。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早上,母亲还没等我醒来时,她便用那根已很旧的背带慢慢地把我背上了她那弯曲的脊背,我在梦中被惊醒,梦中的母亲也正背着我去劳动,我高兴极了,却不知母亲在咬牙。到了,我又再次入睡了,她没叫醒我,便把我放下去劳动。当我醒后,虽没母亲在,可我没有哭。大概是生存在那种家庭的缘故吧!我无助地在地面上爬着,忽然一种希望的"音乐"出现在我的耳旁,我伴随着这美丽的音乐向音乐的发源地爬去。果然母亲正在劳动,她看见我,便立刻将手中的工具甩在地上,在我的视线里,工具好像砸到了她的脚,可她依然向我奔来,用她那粗糙的大手慢慢地抱起我凝视我的手和双膝。也不知什么时候,我感觉下雨了。我睁开眼,原来是母亲望着我的眼睛在哭。

在我成长时,我渐渐地长大了,可对母亲来说我永远都不会长大,晚上我很爱踢被子,是她在晚上出来巡视看见后,用她那已麻木的双手拿着被角给我盖好,有时也会用手抚摸一下我的小脸,在她的脸上就会露出笑容。我一惊她便很快地缩回手。她迟迟地,慢慢地走了,还不停地回头看我,当我望着她最后一刹那间的背影时,我哭了,在这以后,她的这种巡视已经成为她的一个职业,有一晚我起床去厕所,我没有拉亮电灯,我怕吵到旁屋的母亲,可我回来时灯却神奇地亮了,母亲焦急地走出来,看见了我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已到了我读书的时候了,因为我家在山区,最近的学校也在几里外的城镇才有,我走时,母亲对我说:"记得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你晚上会踢被子。""你身体素质不好,一定要注意。""......""......"我打断了母亲的话,说:"妈,你放心,你要说的一切我都明白。"每周放假时,在我回家的路上,远远便看见山头好像有一个人,走近才发现是母亲,看他了我,她那憔悴的面孔又浮出笑容。我甩掉书包,猛的扑到她的怀里,她又拿起那双创造了世间奇迹的手抚摸着我的脸庞,虽然会有些......可我觉得这是一种幸福,一个作为孩子得到的最大的幸福。星期天,我起床后却发现母亲不在室里,我发现在不远的山头上坐着一个人,我走近后才发现是母亲。"母亲你在这儿干什么?"我问道。"............""你是不是又在等我?"她沉默了。她竟然每天都在这里等我,我没有再问下去,我明白这一切,下午,她又一个人坐在那个山头......

现在的母亲一定在想我,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而幸福,而骄傲,而自豪。

老师:我有三个问题:第一、谈谈你的构思过程;第二、你最满意的一点是什么?第三、你最遗憾的一点是什么?我想远在百里之外的母亲一定听得见你面对全班同学向她表达着你的情感。这篇作文是我最后才看到的,看到以后我鼻子发酸,我为你的母亲而感动,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让你的母亲失望。王光贤同学的生活环境不是很好,但是能站在这里,就足以令母亲自豪。

王光贤: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时,我想了许多,我的朋友,我的老师,但是因为我父亲去世得到,我就想到我的母亲。我很少与人来往,于是,我就写我的母亲。

老师:也就是说,你写的是你最感激的人。王光贤同学,你看下面有这么多双眼睛看着你,你要扩大自己的交际面,这些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朋友。

老师: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比较好?

王光贤:比较好的是那一段。写母亲在我上学时对我的那种爱,以及在山上等我时的情景。

老师:这种情况同学们是不常有的,但该回家没回家,母亲在阳台上等待,却可能是每个同学都经历过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办过一所学校,在那所学校的门口他写了六个大字:要爱你的母亲。一个人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爱自己的父母,只有先爱自己的父母,才可能去爱国家,从这点讲,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老师:有没有遗憾? 

王光贤:有些地方写得不是很仔细,可以写得更细致一些。比如写少年――――――(少了几句)

老师: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母亲背他。"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早上,母亲还没等我醒来时,她便用那根已很旧的背带慢慢地把我背上了她那弯曲的脊背,我在梦中被惊醒,梦中的母亲也正背着我去劳动,我高兴极了,却不知母亲在咬牙。"有的同学可能会直接写,而王光贤同学却用定语加强了语气与感情。还有晚上拉灯,母亲在山头等他那一段也写得比较好。我看这篇文章比好多矫情的文章要好很多。我多次说过,作文就是生活。可能他不是每篇都写得好,但这篇相当出色。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李镇西

执教者:李镇西

师:(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地情境。

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地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老师呀?

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象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读进去)●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老师不一定读的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作姐姐,把溪流比作妹妹,把白云比作大嫂,把瀑布比作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师:哦,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老师笑着不断的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哦,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这可是一个科研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

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师:(环顾四周)我就喜欢同学们有一些思想碰撞。

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生窃窃的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她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的)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的大笑)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同学们在油菜花地上课、雪地“一班”造型、在草地学狗叫、在草地接受大自然的召唤】

师:(介绍图片)老师也喜欢和大自然为友,我和孩子们在油菜花地里上课,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包括听我课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

师:还有,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雪地里打雪仗。(笑,指着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呀?

生:“一班”。

师:嗯,对。同学们真聪明。不是同学聪明,而是我们的造型聪明,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造型艺术。看这个“一”字,很有笔锋咧。(生大笑)我们写的是美术字,我们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象大自然的婴儿,躺在宇宙的怀抱里。还没等我们爬起来,他们想把我活埋了,让我在雪地长眠啊。

(学生哈哈大笑)

师:汪汪……(学狗叫)这是我在草地里学狗叫。

师:(指着在田野游玩的一幅图)这是我们在召唤大自然,也在接受大自然的召唤。和大自然相亲相爱,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停顿了一下)大家讲的真好,我都不需要讲了。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的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的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地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老师提出来。如60页,为什么要说“古老而又坚韧的灵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举起手)

师:(递过话筒)哦,你要说?

生:因为古桥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韧地精神。

师:时间长说明古老,一直站在这,说明坚韧。

师:又比如说60面,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说“吻着水中地岩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处了?

又比如61页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既然是“白云大嫂”,为什么又说是月亮的好女儿”?我觉得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另外还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什么叫“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隐晦的问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写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这个“仪式”是什么仪式?第二、为什么说是“短暂的”?第三、为什么说这仪式是“别有深意的”?我们带着问题去读,就会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内容。

师:(看手表)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钟。我把我的邮箱留给大家。

生:(高兴的用笔记着)

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照片)老师给大家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作为我和大家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告别仪式的礼物。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是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边看边笑,指着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象不象老师?

生:(齐声)不象。

师:(开怀大笑)虽然今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师马上就要离开宜都了,但是你们会永远在老师的心里定格。你们现在多少岁?

生:12

生:13岁。

师:即使你们活到八十岁了,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们还是十二、三岁。好,下课。

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名师论文】

语文呼唤素质教育

李镇西

    无论我们对语文教育现状有多么不满意,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批判,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将永远无法走出困境。批判当然是应该的,但比批判更重要的是建设——让语文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既面向21世纪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又着眼于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以及精神世界的完美,这才是我们今天讨论语文教育改革的目的所在。

对于“语文素质教育”的提法,至今还有不同意见,但我认为如果我们不学究式地拘泥于名词术语的话,应该说,“语文素质教育”基本上是表达了我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愿望,这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育”。

    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素质教育更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柳斌同志说:“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人民教育》1995年第7期)这与语文新大纲所确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相吻合。据庄文中先生介绍,正在审定中的语文新大纲突出了语文工具的个性特征??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观决定了语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是在交际过程中训练学生运用语文的交际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或者说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在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地完成的。”(庄文中:《审定中的语文新大纲体现了新思想、新观念》)比较柳斌同志对素质教育的论述和庄文中先生对语文学科新性质观的分析,并纵观以往各家各派成功的语文教育实践及其成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真正科学的语文教育是与素质教育天然相连并融为一体的;或者换句话说,今天我们提倡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决不是要在语文教学以外“加进”素质教育的内容,而是还科学与民主的语文教育的本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十分丰富。根据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和优良传统,并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着眼于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格、开放的思想、全面的能力和鲜明的个性,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主要目的。

    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既是传统语文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以今天的观点看,传统教育,特别是以儒家为主流的封建正统教育,固然有种种糟粕与腐朽之处,但其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教育精华,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修养等等,都应该融入我们今天的语文素质教育之中。同时,不断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当今社会某些理想沉沦、道德滑坡、精神颓废的现象,也从正反两个方面向我们的教育(包括语文教育)题出了更迫切的人格培养的要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进取勇气,“朴质,坚强,力求向上”的民族气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品格……总之,塑造高尚的人格,永远应该是语文素质教育中激越而辉煌的主旋律!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是21世纪不仅更加繁荣而且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所谓“开放的思想”,主要是指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这是让我们的学生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必需的思想素质。不能想象,一个目光短浅、心灵封闭、观念保守、思维萎缩的人,会成为下一世纪中国的脊梁。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前提是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拿来主义”的眼光注目世界和未来,学习、借鉴世界上人类共同的进步文明成果,以充实壮大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做许多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比如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和社会生活面,训练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善于科学鉴别的能力等等,以引导他们在信息时代能吸收真正的文化营养。

    提高学生全面的能力,即着眼于学生将语文知识由教材上的训练转化为生活中的运用,而又在日常交际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巩固语文综合素养。在这里,“能力全面”的含义至少有三:一是学生最终拥有的语文素养是完整而丰富的??既有语修逻文的知识,又有读写听说的技能,既有高雅的文学修养,又有实用的语文本领;二是学生能以“生活”(班级生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等)为中心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在热爱生活、关心国事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汲取语文养料,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得心应手地把语文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三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比如阅读过程中尝试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作出推论或预测的能力,纵向追踪挖掘思维深度的能力,综合串联拓宽思维广度的能力等等,又如作文过程中立意的正确独到,思想的辩证深刻,构思的新颖奇妙,语言的鲜活自然……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中,重点是创造能力??这是对束缚学生思想,扼杀学生创造欲望的传统语文教学的突破,也是跨世纪人才观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柳斌同志所说:“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为学生个人个性发展服务来实现的。”(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人民教育》1995年第7期)正在审定中的语文教学新大纲也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教学目的。我认为,这是针对过去传统语文教学“目中无人”的严重弊端而提出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命题。应该说,在过去的教育理论中不是没有提到过“教育个性”,但那更多的是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而已。今天我们谈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固然也有应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以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的意思,但更强调学校教育所培养出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在禀赋、兴趣、气质、情感、技能等方面具备自己与众不同的特性,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独具魅力的精神空间,使我们的学生今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也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他都能成为心灵高贵而自由的精神巨人。因为“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语文素质教育中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是教师具备高度的民主素养和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即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视为与自己一起探求新知、追求真理的志同道合的同志与朋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 2017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1501号-2
    学校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德胜南路26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