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导航>>劳动教育>>劳动课标解读
建构一体化劳动课程 为义务教育劳动育人奠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发布时间:2022-12-0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於剑


摘要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劳动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富有新使命、迎来新挑战。《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劳动课程的国家意志、时代担当出发,注重继承我国劳动课程的积极经验,充分借鉴国际的先进理念,坚持劳动课程的方向性与科学性、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在九年一体化设计劳动课程、凝练课程要培养的劳动素养、建构素养统领的目标体系、形成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的内容结构等方面形成突破。劳动课程标准的实施应当从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落实机制的再落实、创新实践的再创新等方面迎接挑战、实现使命。


关键词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顾建军/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南京  210097)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在1—9年级开设专门的课程,并规定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1]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劳动课程标准”)也正式颁布。这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落实机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课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01

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崛起,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更加完善的政府治理结构,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加多元的社会文化,以及更加丰富、快捷的生活方式,成为劳动教育的社会背景”[2]。首先,“以技换劳”日益普遍和深入。如同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本身一代一代地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3]那样,当代人面临着与以往迥然不同的劳动环境,以替代人的重复性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的技术变革对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的形态与方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仅工农业生产的技术集约化、高度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快速发展,而且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体力劳动也日益被机器和智能设备所取代,以至于洗衣、洗碗、扫地、扔垃圾、削带皮水果等简单劳动都有相应的机器或机器人“帮忙”,常态社会条件下人们日常生活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其次,“以钱买劳”日益丰富和便捷。包括个性化预制、快递物流、家政服务等在内的高度发展的社会服务业大大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服务购买”,如购物、餐饮、维护,乃至家庭清理和打扫等,都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来实现,而不再需要本人付出“活的劳动”。再次,“长辈代劳”也较为多见。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祖父母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疼爱,包办替代了家务劳动和日常琐事,即使是在多子女家庭里,长辈们任劳任怨的传统品格、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以及对孩子劳动可能带来的“越帮越忙”等,也使得他们更多地承包了“家务劳动”,更不用说让孩子参加生产劳动了。“有教无劳”“有教少劳”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经历,使得一些青少年儿童缺乏辛勤劳动的人生体验,缺乏对劳动的积极认知,加上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据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课题组2019年所做的大规模调研,83.66%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当时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不强。劳动教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13年提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的要求,2014年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2015年指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等等。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此基础上,2020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2020年7月,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些为新时期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和学校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探索劳动课程建设、加强劳动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些有益经验。当前,劳动教育得到广大中小学校的高度重视,很多地区和学校也都开设了劳动必修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一,劳动与教育缺乏有效整合的问题,缺乏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育意识”“目标意识”“价值意识”,以致劳动课程中的劳动与教育成为“两张皮”。二是劳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整体把握问题,对作为劳动教育目标之核心的劳动素养缺乏整体的理解,课程目标的定位时有偏差、结构化水平有待提高,课程内容开发的方向感需要加强。三是各学段劳动课程的有机衔接问题,缺乏义务教育各学段劳动课程的一体化设计,目标和内容的进阶性需要科学把握。四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实施方式简单化、单一化现象,如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单一和机械的技能训练,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等。五是劳动课程实施评价的质量标准问题,课程评价和学生发展状况评价的理念、内容与量规需要进一步明晰。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对劳动课程标准的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


02

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的基础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及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阶段,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都有所论述,形成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认识,表现为恩格斯所说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马克思则在空想社会主义者教劳结合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学说,从体脑结合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恩格斯也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但是劳动还远不止于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5]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劳结合思想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发展和新时代劳动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劳动课程以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形态、不同的价值选择,融入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七十多年来,劳动课程实践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正反两方面留下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劳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论述,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6],这对于我们研究和实践新时代劳动教育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到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社会风尚的建设等方面,对劳动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性,成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标准研制的指导思想。


在重视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国际组织和很多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也为课程标准研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三十八届国际会议形成的第七十三号建议书《致教育部长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作用的问题》中就指出,许多国家把生产劳动引进教育领域,以促进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教育和劳动的结合,给学生提供参加校内外社会经济活动的机会,了解不同类型的生产劳动和各种职业生活,从而在观念、心理、技能和职业上为学生走向日后真实的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创造条件。在俄罗斯,中小学劳动课程是一门备受推崇的经典课程。根据2010年修订的俄罗斯联邦《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第二代)》,劳动课程是俄罗斯国家基本课程计划中不可变更的部分,是基础教育机构必须完成的强制性课程内容,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周设置1节劳动课,此外还有综合性的劳动实践活动。俄罗斯中小学劳动课程特别强调劳动观念、劳动文化的熏陶,强调学生劳动意识和规划、组织、实施、合作等劳动能力的培养。如在小学阶段,其课程目标包含:(1)掌握一般的劳动能力,获得简单劳动对象的生产经验,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规划和组织自己的生活,客观地评价自己。(2)发展感知觉能力、手的精细动作、空间想象能力、技术和逻辑思维能力。(3)认识到劳动在人类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职业。(4)培养劳动观,尊重劳动人民及其劳动成果,以及集体活动中的合作能力。[7]在德国,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参加劳动,承担劳动义务,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上,绝大多数州都开设了每周2课时的劳动课程,内容包括纸工、缝纫、烹饪、编织、园艺、木工、金工等。为了保障劳动课程的实施,德国中小学还有装备规范的劳动专用教室,以强化学生的劳动实践。德国中小学劳动课程非常注重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劳动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的联系,还特别注重学生劳动质量意识、劳动经济意识的培养。在日本,小学和初中的“家政与技术”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家务劳动、农业劳动、技术劳动内容。在家务劳动内容中,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营养与烹饪、环境与维护、家政与管理外,还包括老人、病人的家庭护理,低幼儿童的生活照料等。日本的中小学劳动课程强调应对各种社会变化的劳动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劳动观念的养成。此外,美国、加拿大、印度、瑞士、芬兰等国家,基于公民培养和融入劳动世界理念设置中小学劳动课程、提出劳动清单等,都具有借鉴意义。


03

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与突破


(一)研制的基本思路

劳动课程标准的研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劳动育人规律为准则,强化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效用导向,围绕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质量要求及实施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广泛参与、不断完善,努力建设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特点的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劳动育人的价值引领

劳动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研制工作从国家课程的国家意志和国家文化特性出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发挥课程教材的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研制工作的每一环节。在研制中,注重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渗透课程各要素、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在充分发挥劳动课程独特育人价值的同时,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注重学生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2. 注重相关劳动教育文件的贯彻落实,九年一体化设计劳动课程

研制工作一方面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及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为基本依据,做好相关劳动教育文件的贯彻、落实、衔接和课程落地,另一方面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所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和学生发展特点等,九年一体化设计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课程,形成既有连续性又有进阶性的课程体系,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劳动课程开齐、开好,提高劳动课程的建设质量,增强劳动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贡献。


3.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整体规划课程标准各部分内容

用核心素养理念统领课程标准各部分的功能定位和价值追求。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整体规划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目标、内容、质量要求以及课程实施建议,注重各部分内容的前后衔接和有机联系,强化其一致性和统一性。准确凝练并深刻阐释劳动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素养立意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先进劳动课程质量观为指导提出有序进阶、可测可评的学生劳动素养要求,提出旨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切实可行的课程实施建议。


4. 强化劳动课程的实践性,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实践性是劳动课程的重要特性,无论是劳动观念的体悟、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还是劳动精神的树立,都是以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劳动实践过程为中介的。鉴于此,课标研制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课程结构。劳动实践既是课程建构的逻辑主线,又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


5. 把握课程构建的基本关系,注重课程内容的结构性与丰富性

课程标准研制着重在把握以下基本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建构。一是规范与开放的关系。立足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在凸显课程目标、内容结构规范性的同时,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力求二者的有机统一,既要防止忽视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基础性、结构性的倾向,避免课程内容的随意化、简单化,又要防止忽视劳动实践内容的多样性、开放性,避免“一刀切”“千人一面”。二是劳力与劳心的关系。强调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同时注重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结合,注重劳动实践的价值引领和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培养。三是劳动与技术的关系。现代劳动具有不同含量的技术,技术是现代劳动的要素,既要遵循劳动教育的基本逻辑、价值理路进行目标与内容的体系建构,又要从劳动的要素出发适当考虑劳动中的技术含量,让学生体验现代劳动形态与方式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力与创造力。四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式上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反映优秀文化,适度考虑经典内容,又要彰显时代特征,体现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劳动新形态、新工艺、新方式。五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既要关注学生个体情境下的自理自立劳动,又要关注社会场域下融入新型劳动关系的集体劳动,以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性发展。


6. 秉持问题导向,强化课程实施的指导性

面对“窄化”“泛化”劳动课程等误区和“形式化”“简单化”“随意化”等实施问题,课程标准研制加强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指导,力求增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效能,使其好用、管用。课程内容部分,在明确“内容要求”的同时提出“素养表现”“活动建议”。“活动建议”从实践活动提示、教学策略提示、实施环境提示等方面提出建议。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基于价值导向和问题解决,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同时还配有适量的项目示例、劳动清单与评价案例等。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劳动安全问题,从理念到实施、从目标到内容,强化劳动安全意识和保障体系建设,注重课程实施的安全性评估,适时提出安全提示。


(二)研制的主要亮点

劳动课程标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亮点。


1. 以党和国家文件为基本依据,建构了九年一体化的劳动课程体系

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为基本依据,九年一体化设计劳动课程。同时关注“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特点,建构了各学段和学制有机衔接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体系,形成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我国国家层面上的第一个劳动课程标准,对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突破意义。


2. 以育人为根本,凝练了劳动课程要培养的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所要培养的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劳动课程标准从中央文件精神出发,结合劳动素养的结构特征和学生发展特点,提出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作为劳动素养的四个方面,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凸显了劳动素养的基础性、结构性、发展性,对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等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


3. 以素养为统领,形成了纵向有序、横向融通的目标体系

从课程要培养的劳动素养出发,提出了课程要达到的总目标,形成了纵向有序、横向融通的课程目标体系。在横向上,包括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在纵向上,分别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提出相互衔接、进阶有序的各学段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既关注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能力、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积极的劳动精神等劳动课程独特育人价值的实现,也注重学生筹划设计、问题解决、团结协作、创新创造等共通能力的培养。


4. 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搭建了规范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内容结构

劳动任务群具有主题聚焦、结构清晰、内容开放的特点,其核心是将知识技能基础相近、功能相似、性质相同的劳动任务归纳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组劳动任务,体现了劳动课程实践的规范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要求。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共设计了十个任务群。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任务群的设计体现结构性,注重基础性,强化选择性,具体分布根据学段进阶安排,并有所侧重,小学中年级及以上每个学段都涵盖三类劳动内容。学校在任务群的选择上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类劳动内容所涉及的任务群中自主选择实施。


5. 以发展为核心,研制了各学段学生劳动素养要求

劳动素养要求是对学生在完成阶段性劳动课程学习后需要达成的素养表现的总体刻画。劳动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从劳动课程的特点出发,阐述了各学段学生劳动素养要求,以帮助课程实施者明确各学段学生劳动素养的具体表现特征和课程实施质量要求,为劳动课程的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评的有机统一。


6. 以体悟为关键,强化了丰富多样的劳动课程实践方式

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做中悟”“做中创”。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并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8]


7. 以管用为准则,提出了可操作的课程实施建议

针对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从劳动项目开发、劳动过程指导、劳动周设置、劳动课程评价、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强化实施要求与建议的引领性、建设性,并通过呈现具有不同代表性的案例等,增强实施要求和建议的可视性、指导性。


04

劳动课程的挑战与建议


劳动课程标准的研制只是课程建设的一个起点,今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会很多,也会很艰巨。如,如何把握劳动的现代本质,提高对劳动育人价值的深切认识;如何使劳动课程的发展方向不受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所影响;如何建立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协同、政府为统筹的“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如何从城乡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校本劳动教育规划和劳动清单;如何把握劳动教育规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实施科学指导;如何统筹各类劳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课程的效能;如何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提高劳动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去破解,在实践中去探索,在总结中去完善。


1. 劳动课程落实机制的再落实

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党和国家劳动教育文件落实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把课程政策层面的课程标准转化为现实的课程实践,还需要在课程的校本规划、课时的具体安排、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资源的有效组织和开发利用、课程实施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学生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和区域劳动教育基地或场所的建设、学校劳动课程的督导和质量跟踪等方面,形成配套的政策体系。


2. 劳动课程创新实践的再创新

多年来,我国在中小学劳动课程实践领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近几年围绕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一些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守正创新,也取得了很多成绩。新时代劳动课程面临着新的劳动环境、新的教育追求、新的教育对象,在实施方式方法上需要把握规律、与时俱进。劳动课程在如何实现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价值内化和良好劳动习惯品质的结构化、如何根据时代特点进行课程内容优化、如何推进实施方法科学化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这需要我们坚持价值理性、科学理性、实践理性的统一,去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640.pn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 2017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1501号-2

    学校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德胜南路26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