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江苏常州:打造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常州样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②
发布时间:2022-12-1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於剑

 常州市教育局 人民教育 2022-12-10 19:35 发表于北京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杂志官方订阅号。《人民教育》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全国性教育主流媒体,拥有72年历史。定位“思想高地、行动智库”,宣传解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导社会教育观念,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推动教育现代化。

1890篇原创内容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E1NzE2Ng==&mid=2651599783&idx=1&sn=0e1d0be47f5725095afec3aded15649a&chksm=8033ca66b7444370d0311f99bcc872ce799e91fd9a7ca880f7ed00e3e239c569dcdbf9c64d55&mpshare=1&scene=23&srcid=1210bXgpWhWcxxIIVfPN0sdc&sharer_sharetime=1670734770288&sharer_shareid=61846575cc87f5b44aaae40314a41859#rd




民小编说


2021年10月,教育部部署在12个省市区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旨在进一步探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年多来,首批实验区建设聚焦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多个方面取得成效并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总结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先进经验,挖掘推广各实验区在综合改革各方面的典型案例,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下,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栏目。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江苏省常州市如何强化政府统筹和内涵建设,打造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常州样本”——

近年来,常州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贯彻国家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部署,认真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立足区域劳动教育发展实际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政府统筹、基地拓展、课程建构、融合创新和评价改革等方面积累探索。2021年5月,常州市被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一、五力联动,布好劳动教育支持系统“一盘棋”


常州立足区域特质,整体构建了行政、教研、学校、基地、家庭多主体的“五力”联动区域劳动教育推进模式。

“五力”联动区域劳动教育推进模式.png

“五力”联动区域劳动教育推进模式


一是行政推动,构建顶层设计。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从目标、原则、举措、保障机制等方面架构区域整体推进体系。统筹20余个部门,形成协同推进的七大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地方立法,《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纳入常州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计划。


二是教研牵动,提供专业支持。每年设100万元用于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绩效奖励,学校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校外劳动基地配备专任教师。配备专职劳动教育教研员,组建科研团队,指导课题研究。


三是学校行动,确保实践落地。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学校综合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评优评先体系。全市学校立足实际绘制劳动实践岗位图谱,制定劳动实践公约。全市85%以上学校开辟校内劳动实践场地。


四是家庭带动,力争理念革新。全市中小学普遍开设家长学校,引领家庭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2022年,出台《常州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生家务劳动清单,根据学段特点为家长提供具体实施建议。



家庭十大劳动清单


五是基地互动,强化力量统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劳动基地建设纳入常州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盘点筛选现有的467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去粗取精,形成“一区一特色”的基地布局。


二、资源统整,织就劳动基地资源“一张网”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构建“一体四翼”基地格局。统筹全市各类优质劳动教育资源,形成“一体四翼”劳动基地格局。


区域“一体四翼”劳动基地布局


二是强化共建机制,促进劳动基地协同发展。采用“基地+学校”共建模式,挂牌122个劳动基地,遴选出156所领衔、示范学校牵手基地共同开展课程研发,重点研发基地实践课程方案、学校组织实施指导手册、学生实践体验指导手册。


三是首创星级评估,激励劳动基地优质跨越。为进一步提升基地内涵建设,制定《常州市劳动教育基地课程群评估等级标准》,引导基地积极创建五星级基地。


三、内涵提升,贯通劳动课程体系 “一条链”


一是标准化实施国家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开足开齐开好劳动实践类课程,以学科渗透的方式让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学校与课堂落地生根。小学、初中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中不少于6个必修学分。职业院校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


二是校本化开发特色课程。各级各类学校立足实际,制定“学校劳动建议清单”,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校内外生活和学校教育的相关课程,全方位打造融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整合性和时代性为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全市已形成209门劳动教育优秀校本课程。

学校十大劳动清单


三是地域化研发基地课程。依托江南城市地域资源优势,研发“五业+”劳动基地课程群,引领劳动基地走内涵发展道路。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E趣劳动”课程群,常州博物馆的“悦纳龙城,博悟万物”职业体验课程,太湖湾教育大营地的“慧创”课程群,常州市佳农生态园的“生态农业”课程群,已成为全市劳动教育精品样板课程。


“五业+”劳动课程群


四、多元融合,凝聚劳动实践策略“一股绳”


为了让劳动教育更具时代性、创新性、主动性,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常州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融合创新策略,形成诸多融合案例和经验。


劳动教育的创新融合


一是红色教育提振劳育新精神。整体架构,开发了侧重劳动精神、价值的“德”系列课程与侧重劳动知识、技能的“才”系列课程。二是非遗文化打开劳育新场景。在非遗类劳动体验活动中,挖掘劳动者独具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等优质教育资源。三是体育助推劳育新动力。借体育学科领地培植有序规整器材的劳动技能,用学科渗透培育主动及时的劳动习惯。四是艺术教育彰显劳育新高度。深化“知识技能+审美体验+专项特长”的艺术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创新实践等核心素养。五是食育改革丰富劳育新载体。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少年食育工作的意见》,打造食育“五个一”行动,把食育融入青少年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和劳动实践教育。六是职业体验探索劳育新模式。依托6所市属高职校,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职业体验项目课程,打造劳动教育+的职业体验课堂。七是科技创新赋予劳育新生长。以市级14个科技俱乐部为载体,开设科技创新类特色课程,开发以创意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劳动教育读本,因地因校实施劳动科技教育。


五、素养导向,研发劳动教育评价平台“一码通”


一是构建一体化素养评价指标。全市中小学建构一体化的“劳动素养”模型,基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品质四个关键要素,形成劳动思想、劳动态度、劳动意识等十二个维度的劳动素养评价指标,实现以劳动素养为取向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二是开发可视化立体评价平台。开发“享去·常州”劳动教育APP电子化评价平台,实现“主管部门—学校—基地—家庭”对接,整体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多主体线上评价机制;每年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60000多册《未成年人新时代社会实践成长护照》,实现线下劳动活动留痕。


三是完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劳动过程记录单、劳动日志、劳动任务单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在全市范围推进“百千万工程”,认定劳动教育示范校、实践基地、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优秀课程等进行发展性评价;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和综合考核体系,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总结性评价。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常州市区域推进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价值引领有高度。教育部网站全文刊登《江苏常州教育局: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江苏常州“四力”联动打造劳动生态圈》。连续两年入选2019年、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二是区域示范有深度。受邀在全国劳动教育大会、教育部组织的劳动教育课程研讨会、长三角劳动教育现场会等做专题分享。2022年1月,常州劳动教育成果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是学术成果有厚度。近年来,全市出版劳动教育专著6本,教师发表劳动教育主题论文110篇,参与课题研究45项。立项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省市级品格提升工程项目32个。


下一步,常州将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化、生活化和常态化,深化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制度机制,创新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努力形成劳动教育的“常州样本”,为劳动教育的时代发展作出常州贡献。


文章来源|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文章作者|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

封图来源|常州教育发布

微信编辑|陶玉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 2017 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1501号-2

    学校地址:常州市新北区德胜南路26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